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35篇
  免费   1926篇
  国内免费   1693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521篇
  2021年   711篇
  2020年   873篇
  2019年   1019篇
  2018年   1041篇
  2017年   907篇
  2016年   915篇
  2015年   896篇
  2014年   1944篇
  2013年   3410篇
  2012年   1387篇
  2011年   2070篇
  2010年   1506篇
  2009年   1977篇
  2008年   2156篇
  2007年   2165篇
  2006年   1837篇
  2005年   1733篇
  2004年   1408篇
  2003年   1358篇
  2002年   1125篇
  2001年   891篇
  2000年   800篇
  1999年   714篇
  1998年   756篇
  1997年   678篇
  1996年   670篇
  1995年   678篇
  1994年   696篇
  1993年   634篇
  1992年   599篇
  1991年   531篇
  1990年   488篇
  1989年   479篇
  1988年   425篇
  1987年   438篇
  1986年   302篇
  1985年   680篇
  1984年   959篇
  1983年   675篇
  1982年   746篇
  1981年   591篇
  1980年   516篇
  1979年   457篇
  1978年   299篇
  1977年   282篇
  1976年   233篇
  1975年   184篇
  1974年   19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梁晓琴  刘建  丁文娟  常瑞英  王仁卿 《生态学报》2013,33(15):4583-4590
选择中国北方落叶阔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的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酸雨酸度(重度、中度、轻度和对照)和3个降雨量(自然雨量和增、减雨量30%),以期阐明酸雨对蒙古栎幼苗形态生长、生物量和根系伤流量的影响,探讨中国北方日趋严重的酸雨是否会影响蒙古栎幼苗的生长,为酸雨区森林恢复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在本实验的酸雨酸度下,酸雨降雨量的增加对蒙古栎幼苗各生理生态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酸雨酸度对蒙古栎幼苗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但酸度增加降低了幼苗的根系伤流量;3)增雨的重度酸雨处理促进了蒙古栎幼苗形态生长和生物量累积;4)两因素对蒙古栎幼苗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说明蒙古栎对酸雨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考虑选择为酸雨区植被构建的物种.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模拟酸沉降实验,研究了旱季期间(10-3月份)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在4种不同pH模拟酸雨处理(对照、pH 4.0、pH 3.5、pH 3.0)下地表径流水化学输出特征.结果显示:(1)地表径流pH随酸处理强度增强呈“U”型变化模式,酸沉降对地表径流pH的影响不显著(P>0.05),表明模拟酸沉降尚未引起地表水的酸化.(2)地表径流中NO3-、SO24-浓度随酸处理强度增强略有增加;HCO3-浓度的变化模式与地表径流pH类似.酸根离子浓度与地表径流pH相关性分析表明,SO24-、HCO3-有助于提高地表水抗酸化能力而NO3-则有助于促进地表水酸化.(3)地表径流中盐基离子对酸沉降的响应不尽相同.pH 3.0处理显著提高地表径流中Ca2+、Na+浓度;Mg2+浓度具有随酸处理梯度增强而增加的趋势;K+受模拟酸度的影响小.表明强酸(pH3.0)处理将导致土壤Na+、Ca2+、Mg2+盐基离子流失.(4)酸沉降具有诱发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流失的倾向,增加地表水受有机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3.
以CTAB法提取油棕(Elaeis guineensis)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G1~G5)的小RNA。从前期研究获得的油棕小RNA测序数据库中筛选12个候选m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其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变化,并进一步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结果表明:中果皮5个不同发育时期小RNA的OD260/OD280比值在1.7~2.0之间;浓度分别是289、364、476、213、390 ng/μL;qRT-PCR检测结果显示,12个候选miRNA在5个发育时期均显著性差异表达,特别是在中果皮发育第4个时期(G4)和第5个时期(G5)表达量极显著增高,其中miR395和miR156在第4个时期表达量最高;miR395和miR528在发育第5时期表达量最高;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部分miRNA,其靶基因可能参与了脂肪酸代谢通路,如磷脂酸磷酸脂酶和磷脂酶D。本研究筛选的与脂肪酸代谢相关的miRNA为今后油棕脂肪酸代谢调控通路研究提供了可能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4.
农业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邻苯二甲酸酯(PAEs)引起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全球性关注.我国既是邻苯二甲酸酯生产大国,又是消费大国,其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综述了美国国家环保署所列出的6种优先控制PAEs污染物在我国农田土壤中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其来源,重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农作物对PAEs化合物的吸收累积特征及PAEs类污染物的生物毒害效应.我国多数地区农业土壤中PAEs的含量显著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大气沉降、农用薄膜、施用污泥和污水灌溉是我国农业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不同作物对PAEs的吸收、累积和分配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AEs不但影响土壤质量、作物生长和生理生化性质,而且具有生物累积效应.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对今后研究的展望,建议扩大PAEs污染调查范围,深入揭示PAEs对农作物的毒害机理,重点研发PAEs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95.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功能紊乱所致慢性顽固性胃肠道炎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难以根治。随着炎症性肠病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基因水平上应用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对炎症性肠病发挥的独特治疗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简介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综述近年来核酸药物及其给药系统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调查和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菌株的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年至2012年血培养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及菌株资料。结果2009年至2012年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液分离株共80株,其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e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A)占50%。2009年至2011年对甲氧西林的耐药率逐年提高,2012年呈下降趋势。其中MRSA血流感染患者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气管插管、联合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为易感因素。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液分离株中,MRSA检出率高,占50%,临床表现大多较重,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加强抗生素的管理及重视和预防院内感染后能明显降低MRSA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海人酸(kainic acid,KA)所致癫痫(epilepsy,EP)小鼠海马Ste20蛋白激酵素(MST3)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MST3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用成年雄性小鼠,并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小鼠侧脑室注射2μL(100 ng/μL)KA,分别于术后3、8、24 h收集动物标本以进行检测。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MST3 mRNA含量和MST3蛋白动态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化观察MST3在海马的表达分布与特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组织内MST3mRNA的表达随时间持续升高,24 h达到高峰;MST3的蛋白表达也表现出同样的动态升高趋势;术后3~24 h的模型组海马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模型组MST3主要以海马齿状回、门回区、CA3区域表达增加为主,并且这些区域表达逐渐递增。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MST3表达水平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可能与神经元损伤造成的凋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提示MST3可能在癫痫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利用抗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单抗,研制定量检测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FABP )的ELISA试剂盒。方法使用基因重组H-FABP免疫小鼠,以杂交瘤技术制备特异性抗H-FABP单抗,用这些单抗研制定量检测H-FABP的ELISA 试剂盒。结果筛选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H-FABP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研制了定量检测H-FABP的ELISA试剂盒,灵敏度达到0.2 ng/mL,线性范围0.4~25 ng/mL,r2=0.9967,回收率在97.2%~104.5%,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6.72%;应用此试剂盒检测健康人血浆H-FABP,含量为1.87~8.50 ng/mL。结论所研制的ELISA试剂盒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用于人血浆中H-FABP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应用植入式遥测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在清醒无束缚状态下血压昼夜波动变化。方法取8只SPF级3月龄雄性SHR大鼠,进行C50-PXT植入子植入手术,恢复7 d后,用遥测系统进行24 h连续清醒无束缚的血压监测,并用EMKA分析软件对动态血压心率均值、24 h血压心率趋势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3月龄的SHR大鼠血压和心律呈昼夜节律性变化,白昼阶段血压明显低于夜间阶段(P<0.01),血压在1∶30~2∶30和20∶30~21∶30时出现两个高峰期,14∶00~14∶30时出现一低谷期。其中夜间阶段平均收缩压为166.02 mmHg,两个收缩压峰值分别为172.13 mmHg和171.38 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是162.73 mmHg,收缩压谷底值为155.73mmHg。而心率两个高峰期出现在1∶30~2∶00和20∶00~21∶00,高峰值分别为375.00次/分和373.26次/分;心率低谷出现在11∶00左右,谷底值为310.91次/分,白昼和夜间的平均心率分别为328.85次/分和346.05次/分。结论 3月龄的SHR大鼠血压和心律呈昼夜节律性变化,血压和心率在夜间出现两个高峰,白昼出现一个低谷,且夜间的平均血压和心率要高于白昼,SHR大鼠的血压和心率的节律变化与其活动有关。植入式遥测技术可准确反映SHR大鼠血压昼夜的节律性变化,有助于正确评价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和高血压的生理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植物源性发酵乳杆菌对免疫系统生理活性、抗高血糖和促进肠蠕动的影响.β-内啡肽对免疫系统有重要作用,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是β-内啡肽的前体物质,为了探讨发酵乳杆菌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检测小鼠下丘脑和脑垂体中POMC的基因表达水平.通过喂食发酵乳杆菌时间和浓度的不同及测量β一内啡肽表达水平的方式,来分析血液中B-内啡肽的变化情况.此外,测定了三种小鼠模型的血糖变化,即常规的WT小鼠模型、D-葡萄糖诱导的急性高血糖模型和链唑霉素(STZ)诱导的糖尿病模型,以证实发酵乳杆菌的降血糖效果,并对降血糖效果进行了验证.通过检测血糖随喂食发酵乳杆菌浓度和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已证实给药浓度和时间对血糖浓度有很好的影响.另外,为证实发酵乳杆菌对肠蠕动的影响测定了胃肠通过时间,证明发酵乳杆菌对肠蠕动有极好的促进作用.通过此项研究,证实发酵乳杆菌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生理活性、抗高血糖和促进小肠蠕动有极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